有這樣一個現象:有些開始關注成分表的人,當看到植物提取物的時候,一個常見的粗暴的結論就是“這個xx植物提取物添加量是沒有用的,添加量太少了起不到作用”。然而,這種簡單的線性思維,就是把成分分析想得太簡單的表現,哪能這么信誓旦旦的得出結論呢?我想來想去,或許是受到了大媽的書的遺毒吧。
可以說,植物提取物是受誤解,被黑得最慘的一類成分,而且經常被博主們“利用“。比如想吹一個產品好時,會天花亂墜地極力吹這個植物的好處。而要黑一個產品時,就一句“植物提取物功效沒有經對驗過,添加量低沒有效果,騙人的”之類云云。這種進退自如,簡直可以當萬能武器啊。

誠然,植物提取物確實確實是存在沒有效果的時候,但并不是所有的護膚品中的植物提取物添加都是沒有效果的。
生物體本身就是一個神奇的世界,不僅僅是人類自身,就連普通的植物都有著令人驚嘆的結構與功能。人類將植物用于護膚或是治療皮膚相關疾病,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無論是印度的姜黃,還是歐洲的七葉樹,以及中國的馬齒莧對于當地人民來說都是熟悉的有用的植物。而到了現代,這些植物也成了科學研究的靈感源泉。就拿護膚品行業來說,從植物提取物中找到有效的抗氧化成分,美白成分以及抗敏成分等靈感,一直都是原料商以及大型化妝品公司的研究課題。我想起我前領導十多年前開始工作時,被派去從各類植物中篩選可能有效的美白成分,據說把國內近千種植物提取物都篩選了一遍,也弄了幾個技術成果與專利(雖然最終的研究成果直到現在還沒有應用于產品中)。
所以,集人類長期長期經驗與現代科學研究于一體不會選不出驗證不出有效成分的。那么有哪些真正有效的對皮膚有效的成分呢?其實真的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蘆薈,果酸,植物來源的白藜蘆醇,以及最早柳樹來源的水楊酸等等。
我們知道,植物的組成是如此組成復雜之多,分離提取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最終得到了什么植物提取物,含有什么,要取決于具體的提取工藝。然而原料商并不需要告訴別人提取物里精確的成分含量,因為沒有法規標準一定要讓你標定植物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所以,同樣的某個植物提取物,不僅僅可能是從植物的不同部位(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提取而來(當然有些成分有明確的植物部位的區分命名),而且可能提取出來的活性成分也完全不一樣。所以有些原料公司為了技術保密,使用xx植物提取物來命名其產品,若競爭對手要真心搞清楚里面有效成分的真正結構
那么就從這種植物中多種成分中,讓他們慢慢找吧。
所以可以這么說,化妝品行業中,配方保密并不能完全保密,因為成分表要公示。但原料技術信息的保密卻有著一些手段能一定程度起到保密作用。
除此之外,基于此方法,一些原料商還可以走一些擦邊球的游戲。一些有實力的大的跨國化妝品公司,有可能獨家買斷某家原料公司的某個原料。但有時,這些花了大價錢開發的新原料,原料商其實內心不想就賣給一家化妝品廠家,所以,原料商可能會想出各種理由或方法換個法子將原料賣給其它化妝品公司。通過植物提取物的方式,就是一種好方法。打個比方,當這個成分正好是植物提取得來的時候,獨家被買斷的是某個從植物中提取的特定化學名的成分,但原料商可以通過換個商品名為“xxx提取物“,或是添加其它一點其它原料以便組合,變成另外一個原料,就可以賣給其它家了了,反之亦然。
很多有用比較新的化妝品原料,也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或是從植物中的靈感而來的。比如CL302,倩碧美白產品在用的,商品名為Nivitol™,INCI名為,也就是成分表顯示的是【Dimethoxytolyl
Propylresorcinol(二甲氧基甲苯基-4-丙基間苯二酚】。這是一種從植物山菅蘭提取出來的成分。而且是雅詩蘭黛買斷的專利美白成分。打個比方,如果法規允許,這家原料公司出一個名為山菅蘭提取物的原料呢。
為什么有些成分黨們會一棍子打死植物提取物呢?以下是可能的原因:
植物是那么的迷人,以至于化妝品公司為了宣傳自己產品,讓消費者更好地聯想產品功能,就喜歡用植物提取物來說事,比如蘆薈膠,小黃瓜都會讓你聯想到保濕,但實際上配方中的添加量可能很少,0.01%是通常的打醬油的添加量。但各國法規是只要你在配方中有添加,就可以標在成分表上。所以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很實惠的做法?;慃惖某煞直硪舱娴暮芎每?,而且還可以大肆宣傳植物提取物。但這么少的添加量確實是基礎沒有效果的。所以這種做法招到一些成分黨們的抵制。